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期间,越南的中北部地区一直都是中国的直属领土。10世纪,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国家四分五裂,越南(当时叫安南)脱离了中国的控制。
1986年宣布“革新开放”后,越南开启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2007年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此后外资大规模流入,如今其工业产值中的一半由外企创造。
这些年,越南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尤其诸多原本在中国的加工工厂不断迁入越南,让人们对越南浮想联翩,认为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南亚小国,会不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这段时间,越南在中国的舆论圈中又火了一把,来源于两则新闻。
01
一季度出口超越深圳
据越南统计总局数据,2022年一季度,越南GDP实现921.75亿美元,同比增长5.03%,高于同期新加坡3.4%的增速。
进出口贸易数据增速更快。2022年1-4月,越南进口预计同比增长15.7%,达到1198.3亿美元;出口预计同比增长16.4%,达到1223.6亿美元。
根据深圳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深圳出口4076.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6%,其中,3月份出口额只有120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14%。
2022年第一季度,越南的出口额就比深圳多出了1,800亿左右。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越南早在201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领先深圳,并逐渐拉大差距。2021年为例,深圳出口1.92万亿元,增长13.5%,出口规模连续第29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但越南同期出口额3362.5亿美元(2.2万亿元)相比,深圳在2021年的出口额落后越南约2800亿元。
虽然拿越南一个国家和中国一个发达城市相比有点尬吹越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的20年里,越南的经济发展确实不错。在东南亚诸国甚至全世界国家的比较中,越南都堪称出色。进而21世纪之后,越南加大了开放的力度,吸引了全球外资进驻,从纺织业到电子业,越南的加工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近20年间,越南的进出口额长了17倍。
越南全国有着近1亿的人口,廉价的劳动力与中国比较起来更加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目前,越南中低端工人的月工资平均大约是在1500到2500人民币之间,这个成本只相当于中国三四线城市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所以,越南的劳动力市场对国际上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大的吸引优势。
比如耐克阿迪这样的服饰企业,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它们早在多年前就早已热衷于将工厂从中国搬迁到越南。
在经济政策上,这些年来,越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给予很大的税收优惠,具有吸引力的土地政策等等,让越南的经济发展更加活跃,外资乐于吃到越南的政策红利。
近年来,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而欧美对越南这样的小国并不放在心上,所以,越南生产的产品出口到欧美可以享受更低的关税。
02
越南房价大涨,李嘉诚重金投资
据国际评估机构预测,越南2022年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6.1%,2023年达到6.3%。
三月份从英国大规模撤资之后,四月初,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与日本欧力士集团,通过越南当地合作伙伴万盛发集团,会见了越南胡志明市市长潘文迈,共同商讨在胡志明市的投资事项。
长实集团总裁赵国雄表示,公司将胡志明市定位为金融和技术的战略中心,并承诺引进高端房地产项目,涵盖住宅、办公室、商业中心、娱乐等业务。“公司将与万盛发一起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这些领域注入大量资金。”
近年来,随着越南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国际企业的工厂落户越南,越南的城镇化不断提升。
据《2021年亚太投资者意向调查》显示,在2021亚太地区跨境房产投资首选目的地榜单中,东京位居榜首,其次分别是新加坡、首尔、上海、北京、胡志明市、深圳、悉尼、大阪和墨尔本。
胡志明市是越南第一座城市被列入亚太地区跨境房产投资首选榜单前10名。越南的媒体报道,今年4月份,作为越南第一大城市的胡志明市,房价已达到越南近10年来的历史高点。
胡志明市的楼盘商品房均价为3300美元/平方米,每季度增长幅度越8%,年度增长幅度越27%。
当下的越南,其国情以及其经济发展状况,好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口稠密,政策优厚,整个国家对来自全球的资本、技术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而各国企业也热衷于涌入越南。
随着资本的涌入,政策的放宽,在越南国内,第一批吃螃蟹的“弄潮儿”抓住了机会,积累起财富。
福布斯杂志2022年世界富豪排行榜中,越南有史以来首次有7位亿万富翁入选。到2026年,越南预计将有1551名超级富豪(100万美元以上),2021年为1234人。与此同时,富豪的数量,即拥有100万美元及以上净资产的人,将增加59%以上。
财富的增加,将进一步拉动了越南的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增加更多的本国投资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而对房地产行业来说,高品质的住房需求自然会水涨船高。
03
越南制造业的优劣在哪里?
2012年开始,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劳动力和工业用地成本逐年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瞄准了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越南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地理上又与中国海陆相连,顺理成章扮演了承接中国低端制造业转移的角色。
越南国土呈狭长的S形,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由于中部多山不宜居住,人口多集中在以首都河内为中心的红河三角洲和以最大城市胡志明为中心的湄公河三角洲。
不要以为越南国内完全是低端的劳动制造。实际上,一大批精密电子制造企业在早些年亦已落户越南。三星、英特尔、戴尔、LG等公司先后在越南投建工厂。
这些精密电子制造的巨头企业,当把产业链上某一个重要环节迁移到越南时,会带动供应链的上下游整体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比如说,三星电子在越南开设工厂,会消化当地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它产业链上的很多企业也跟着过去。
据越南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越南手机和零配件出口额达57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创历史记录。其中,三星电子是最大贡献者。三星(越南)公司对越南GDP的贡献率达20%左右。截至到2020年底,三星在越南投资总额高达200亿美元,在当地建设了8个工厂。
行业领导型企业的落户,会进一步促进了越南整体的出口额增加。对于电子加工产业来说,珠三角地区在该产业板块上具有制造优势,而越南制造的崛起,对珠三角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虽然当下越南的制造业得益于国内政策的开放以及大量廉价劳动力,但是,越南毕竟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在经济发展上可能会后劲不足。越南的很多原材料、零配件高度依赖于从中国进口。
2019年开始,外交学院教授施展和他的研究团队对越南从北到南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考察调研。
施展认为,国际企业的工厂从中国向越南的“搬家”行为,不能说是“迁移”,而是一种“溢出”。顾名思义,迁移的行为是一种出走行为,是理性人根据经济规律进行的投资回报最佳的决策。但是,“溢出”则是被动的,是当中国市场装不下这样的生产需求,而只能把那些多出来的需求外溢到别的国家去。
施展的“溢出”观点,很大程度上安慰了国人对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制造优势不再的“焦虑感”。
施展认为,从中国向越南转移的,并不是某些行业中的整个产业,而是该产业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主要是对供应链需求较低、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通常是终端的组装环节。
其他环节很难转移出去,仍然留在中国的供应链网络中。结果就是,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往越南转移得越多,对中国这边供应链的需求就越大,以中国和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之间从而形成了一种深度的嵌合关系。这样一种转移,还是称之为“溢出”更恰当一些。
将劳动力成本高,而且技术含量又低的产业环节转移到越南,但整个产业链的大部分依然留在中国国内,这可能是乐观的想象或者愿望。事实上,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经过数十年时间作为“世界工厂”的产业培养,中国成为世界上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所以,无论高端制造还是中低端制造,中国都一如既往希望继续保持曾经的生产优势。
世界头部企业的制造工厂将整个产业链留在中国国内,必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带来好处。但是,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给美国和西方国家造成了压力,所以从贸易上来讲,他们自然更倾向于越南这样经济又实惠正在崛起中的小国。
不可否认,越南的劳动力优势和优厚的政策对中国制造的某些环节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若要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制造的新力量,或者越南可能很快进入发达国家,未免有些痴人说梦。
04
中国的作业越南抄得了吗?
笔者在前文有言,当下的越南很想上世纪9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热土,广大人民为了实现财富自由的梦想而干劲十足。但是,中国的作业,越南未必抄得来,或者说,中国崛起的模式,短期内越南没办法直接复制。
目前,越南的总人口9800万,与我国的河南省基本相当,我国河南省总人口9900多万人。2021年,越南的GDP总量折合美元为3626亿,大约折合2.3万亿人民币。2021年,中国山西省的GDP总量为2.26万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GDP总量为2.47万亿。从GDP总量来说,越南略高于我国山西省,但没有超过广西。在人均GDP方面,大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越南的资源、战略纵深优势目前都无法与中国相比。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从低端制造向高附加值的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从世界制造工厂逐步朝着世界的智造工厂、创新工厂发展,在中国的产业体系中正在逐渐形成巨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从低端制造到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人才优势,更需要不断的经济基础的沉淀积累,整个国家的资源实力才有可能推动从“劳动”向“创新”、“技术”的跨越。到目前为止,越南这样的蜕变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
或许有人会问,越南与中国比肩几无可能,有没有可能成为及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这亚洲四小龙之后的发展新秀?笔者认为,这需要看越南在今后若干年当中,经济基础的积累,政策导向的稳定性,人才教育的培养,以及在世界产业链重置的大变迁中,越南如何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
当下的越南经济充满活力,但未来的可持续性以及属于其特色核心经济产业的锻造,依然是每个发展中国家要面对的巨大的挑战与鸿沟。
注:文/老刀,文章来源:首席商业评论(公众号ID:chreview),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