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色经典的创新表达(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王 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当我走上今年新落成的中央歌剧院的舞台,参加原创音乐剧《江姐》的首演时,看着台下一张张年轻而有活力的脸庞,我的内心感慨万千。歌剧《江姐》是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根据小说《红岩》改编而成的一部红色剧目,自1964年公演以来,作为民族歌剧经典的《江姐》塑造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留下了《红梅赞》《绣红旗》等经典唱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此次以音乐剧的形式将《江姐》搬上舞台,是探索红色经典创新表达的一次尝试。
“历严寒红梅不败,经烈火红岩永生”。经典如何常演常新?这离不开传承与创新。我过去15年来演了超过100场歌剧《江姐》,江姐有勇有谋、有情有义,对革命对信仰无比坚定,对敌人对叛徒冷若冰霜,对爱人对孩子满腔柔情,她身上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永远给人以启迪和鼓舞,值得每个时代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这是红色经典传承的坚实基础。
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改变。音乐剧《江姐》创作的初衷,就是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红岩精神、读懂红岩精神。音乐剧的特点是年轻化、时代感。此次音乐剧从剧本到音乐、舞台美学、表演等,都遵循创作规律进行了大胆创新。
音乐创作方面,采用流行音乐的写法,融入摇滚、民歌等元素,音乐风格多样、色彩斑斓。在现场乐队演奏下,20首紧贴剧情的唱段时而激越、时而温情,《同根生》《起来》《红梅花》等歌曲旋律悠扬,打动人心。
舞台美学方面,三层的可升降舞台空间富于变幻,灯光和多媒体背景画面的运用,在剧场营造出沉浸式体验。表演上,大量舞蹈段落的运用极具抒情色彩,尤其是反复6次出现的红衣舞者,是独具匠心的诗意语汇,表达着希望、美好和信仰。
音乐剧《江姐》由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参与创作,我们多次到重庆实地采风,挖掘江姐真实的故事。音乐剧在北京电影学院试演期间,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响应,有学生留言“深受震撼”“要在现代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血脉”。
探索红色经典的创新表达,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守正创新,努力创作更多集思想深度、审美高度于一体的文艺作品,致敬经典,致敬时代。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