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刘康:36年追着风沙奔跑

  编者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旨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沙漠,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荒凉的,但是对于刘康来说却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

  1986年,大学毕业后,刘康一头扎进了沙漠,开始了长达36年的治沙生涯。

  从南疆到北疆,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康始终深入在沙漠的最前沿。今年4月,他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新疆治沙的人太多了,我就是个普通人。”刘康坚定地对中工网记者说道。

  父子接力 把造林治沙继续下去

  “至今,我仍记得父亲戴着老花镜,伏在案头,研究资料的样子。”刘康是位名副其实的“林二代”,他的父亲也是造林治沙方面的专家。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治沙”这两个字像沙漠中的种子一样,顽强地扎根在刘康的心里。上了大学,刘康毅然地选择了园林专业。

  看着同学们时常聚会,刘康也会感到落寞,但是父亲的钻研精神鼓励他坚持下去。“小时候,我经常看他不知疲倦地工作,虽然辛苦,但他看到研究成果时,心情却很好,在干的过程中越来越难以割舍。”刘康笑着说。

  造林治沙这项“苦差事”需要工作者大量的时间都在野外。“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时,父亲常在现场和我一同探讨问题,并传授一些有趣的科学发现。”虽然环境艰苦,但父子二人乐在其中。

  “我唯一的弟弟结婚,父亲带着我深入沙漠腹地工作,我们俩人都没参加婚礼。”这是他们一辈子的遗憾。

  刘康清晰地记得,父亲晚年卧病在床,却依然操心着造林治沙的方法。强忍病痛,他还时常指导刘康技术上的问题。“临终时,他还在向我交代未尽的事业,再三叮嘱,你要继续下去。”刘康边说,边陷入对父亲的思念中。

  36年间,刘康也不负重托,他主持国家、国家林业局、自治区课题十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在广袤的沙土地上,刘康接力着父亲未完成的绿色事业。

  不是打地铺就是在拖拉机拖斗上睡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风吹起,整个天空成了黄沙肆虐的舞台,那气势似要把万物都消灭在它的威严之下。刘康所在的林科院150团治沙研究站便建在这片沙漠最偏僻的地带。“我们的站点离团部有20多公里,离最近的连队也有5、6公里。”

  1987年,刘康作为这个治沙研究站唯一的留守科研人员,带着8名职工负责管护监测一条近10公里长的防风阻沙基干林带。

  由于每隔两小时,刘康就要对沙漠中的风速、湿度、植被的防御情况等诸多要素进行观测,因此开着拖拉机进沙漠,是他的工作常态。“那可真是以天为被地当床!”刘康感慨道,“我不是打地铺就是在拖拉机的拖斗上睡。”

  一天早上,刘康刚醒便感觉背上好似被烟头烫一下,伸手一摸才发觉原来是被蝎子蛰了。

  “环境苦呀!我们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改行了。”但“乐天派”的刘康却学会了苦中取乐,“有个一起去的老师教我们耍棍棒,还挺快乐。”

  为了探索荒漠植被保育固沙技术,刘康经常独自驾驶摩托深入沙漠调查。在当时缺乏通讯工具和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孤身进入沙漠十分危险。大风随时可能掩埋崎岖的牧道,稍有不慎就会因为迷路被困沙海中。

  由于摩托车长年失修,一次车坏在了半路。“沙尘暴刮起来能见度只有一两米,但是那条路我走了太多次有经验,而且我可是有名的大胆!”刘康自豪地说。好在他随身带着馒头和水,于是历时11个小时,他终于走回到了站里。

  冬季植物休眠,刘康便会返回远在乌鲁木齐的家。拿好科研设备和资料,带上自己养的鸡和狗,刘康骑着三轮摩托车便上路了。这一路又是大雪又是冰雹,骑到家,鸡和狗都耐不住严寒冻死了。单位的师傅听说这件事打趣道:“你这身体真好,咳嗽一声都没有。”

  首创绿洲防护体系 庇护农牧业生产

  在沙漠里,怎么保证树木存活?谈起植树造林,刘康滔滔不绝。

  “首先要选择抗病、抗寒、抗旱性强的树,还要观察它能在何种条件下生存,尽量模仿自然环境。这需要我们向自然这位“老师”学习。”

  1992年,刘康告别了留守多年的治沙研究站,走向更加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里,昆仑山的冰川融水渗透进沙漠,出现了绿洲。

  位于塔克拉玛山沙漠南部的和田县,当地农民早就有种草种树的传统,“他们知道多种树能挡风。”刘康便考虑林业怎样支撑农民致富。

  冒着酷暑和蚊虫叮咬,刘康吃住在帐篷、井房,昼夜观测,刘康和同事们将防护林相互衔接构成网格状,网格中间是农田。防护林保护农田免受风沙侵害,还能调节农田周围的温度。果树、桑树组成了防护林,农田里种上了小麦、棉花,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现在当地的农民都买上小汽车啦!”刘康骄傲地说。

  2003年,刘康的工作重心又转向准噶尔盆地南缘,此时的他有了丰富的经验,成为防沙治沙战线上的科研主力。

  历时14年,刘康首创“3区-2带-1网”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模式,庇护了绿洲中的农牧业生产。他的项目成果已在昌吉州、博尔塔拉州等地大规模推广,护田增产效益达到22.7%-33.6%。

  “以前我们在地面上直接植树浇水,现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缺一不可,整个生态系统要一起优化。”刘康介绍道,“不能光想着靠林子把沙固定住,还要保证农田果树的生长。我对未来的生态建设充满信心。”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荒漠变绿洲奇迹在新疆上演。这位老“追沙人”的脚步却没有停歇。前不久,刘康的新项目已经立项,新一轮的“与沙赛跑”开始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