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 应妮)我国列入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目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课题。
很多非遗项目虽然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但依然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严峻危机。如今数字藏品的出现,让非遗传承找到了新的舞台,帮助非遗技艺穿越时空,实现全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发展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通过区块链、5G、AI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从2021年开始,元宇宙和NFT的概念开始流行,NFT数字藏品开发更是成为当前非遗数字化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有效保护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令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非遗技艺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三孔”古建筑作品、骆驼“阿飞”唐三彩作品、《海外遗珠》明清书画扇面作品、《花开富贵》马尾绣作品、《剪纸里的艺术》海派剪纸系列作品等多件非遗和文博文物主题数字藏品日前陆续在各类数藏平台上发布。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发行平台多达38家,中国各个非遗产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超过1.5亿元。其中,针对国潮非遗等类型在发售当中经常出现秒空的现象,足见年轻人对非遗数字产品的喜爱。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看来,我国非遗形式多样、技艺精巧,普通展陈手段很难呈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给非遗的展示传播提供了理想路径,必将开创新的文化传承空间、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以及新的文化传播业态。
日前,十八数藏携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世伟,推出了皮影《韩熙载夜宴图》数藏盲盒,用皮影工艺再现了宋朝临摹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还推出数字化篆刻作品《圆月知心》——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的西泠印社是金石篆刻的发祥地,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圆月知心》中呈现的篆刻技艺,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
此外,十八数藏还曾与华韵传媒合作推出《中轴线上的历史回响》,携手国家非遗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精心打造《圆明皮影十二属》,联合苏州刺绣研究所共同推出的“苏绣”国粹珍品,携手国家非遗传承人孙颖打造的《御园美景》京绣数藏等一系列藏品,以数字化技术清晰呈现了非遗艺术的精妙与典雅。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曾表示,文化数字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塑造了文化版图的新边界。“数字技术在各种文化类型中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是保护、传承、记载、交流、传播的作用,它在新的知识生成、经验传递上都会起到作用。由于非遗形态多样、综合繁杂,又是活态的,因此对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需求迫切程度更高,数字化、信息化对非遗的传承、创新、发展的帮助也是最大、最突出的。”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主任、研究馆员郭艺认为,从数字化提高资源保存效率、数字化管理时不我待、数字化传播是必由之路、数字化实现非遗的创新转化以及让非遗的数字资源面向社会、全社会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等方面来说,数字化的确在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大有作为。但郭艺同时也表达了理性看待数字产品的观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