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

  天津9月28日电 题:冯骥才: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

  作者 孙玲玲

  9月27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举办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仪式,7名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新生正式入学,标志着中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专业和科学的轨道,也标志着非遗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作为全世界非遗体量最大的文明古国,在非遗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前沿。但因非遗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建成,非遗专业只能“绕道”其他一级学科招生,在非遗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进行科学保护的当下,这无疑制约了中国非遗保护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及其团队是中国在非遗抢救保护、人才培养以及非遗学理论和学科构建等方面的先行者。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的全新历史阶段。首批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对于中国非遗事业意义重大,因此备受各界瞩目。

  在入学仪式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宋俊华,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领域专家巴莫曲布嫫等近30位全国重要的人文学者、教育家纷纷发来“云祝福”。

  冯研院以一副“非遗传承开科有运为国器,民间文化治学无疆待后人”的对联,表明理想和决心。冯骥才与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将录取纪念证书及一套蕴含深意的入学礼物——嵌有明代木活字的水晶镇纸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围巾,颁发给七名新生。

  “你们真的热爱民间文化吗?”冯骥才在致辞中先对新生们抛出一个必须要想的问题。他说,“热爱”不同于“喜欢”,热爱民间文化是要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它有深刻的认知,“热爱之中才能产生责任。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他希望能在更长远的未来,看见这批学生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与田野中,为非遗事业生气勃勃地工作着。

  随后,冯骥才提出教研工作目标:首先是建立起非遗学科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二是建立起一整套符合非遗规律与特点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满足非遗事业需要的非遗研究人才和非遗管理人才。他表示,非遗管理学、非遗档案学、视觉人类学、传承人口述史、非遗博物馆学、民间美学等都是接下来教研工作的重点,他尤其注重“把书桌搬到田野”,“田野体验和实践教学是我们最重要的方法。”

  冯骥才强调,简单地把现有的相关学科整合起来不是非遗学科,“从它的性质与内涵而言,它是跨学科的,所以我们运用‘交叉学科’这一概念。交叉学科的学科之间不是加法,是乘法,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化学性’的。”天津大学作为我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为非遗学交叉学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冯研院已经与一些相关学院开展教研和课程合作计划,只要相关学科紧密合作,定能有效发挥天大优势。

  冯骥才呼吁全国学界众志成城,共同推动非遗学科建设的前进,“它必将为田野大地上的非遗保护确立科学的凭据,为非遗事业培养与输送专业的人才。它还将作为具有东方特色的独立的一门学科,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是一代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如果站在将来看,就会知道今天迈出去的一步有多么重要。”(完)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