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9月28日电(记者 施紫楠)共同富裕,重在基层;基层之基,魂在党建。浙江湖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指引下,迭代提升“双创双全”组织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打造共同富裕“红色引擎”。
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有潜力的板块也在农村。在此过程中,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尤为关键。
纵观农村富裕之路,湖州底气满满:2021年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欠发达村,9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13亿元,村均350.8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03元。
知向何处,则方向不惑。在湖州,青山绿水间、广袤土地上,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正被激活。
市场化改革:推动集体经济“蝶变”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为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以“强村富民”为落脚点,近年来,湖州聚焦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共富联建,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激发共富新动能。
安吉县天子湖镇20村,由于区位不同、资源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均衡性,成为经营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8年,20个村分别出资60万元,在浙江率先成立“强村公司”——安吉天衡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推行全域化布局、公司化运营、市场化经营,尝试抱团发展。
公司董事长、天子湖镇余石村党支部书记刘太喜介绍,20个村书记作为股东,有权在公司业态布局、项目引进等方面参与决策,盘活各村存量资源,推动村强民富。
如今,天衡实业旗下已成立7个子公司,2021年经营总收入突破3200万元,净收益超过1300万元,固定资产约2.3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800万元。
探索,不止于此。在“强带弱、弱抱团”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激活村庄“造血”功能?
“这两天,住在顾渚的游客大概有1万多人。”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党总支书记张明祥的笑容背后,是该村坚持养富生态资本、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给的底气。
近年来,该乡陆续发展农家乐(民宿)近600家,并以顾渚村党总支为龙头形成“党建共抓、资源共享、发展共促、事务共商”的发展格局,推动乡村共同富裕。
“在村庄发展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商铺,腾出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张明祥说,该村民宿行业协会还有一套“定制”的经营模式,提升服务业水平。
几年间,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实现华丽转变,精品民宿遍地开花,村民人均收入达5.4万元。
上述乡镇,并非个案。厚植集体经济根基,湖州向来不遗余力。
目前,该市已组建“强村公司”250家,通过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有效对接外来资本,实行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2021年实现利润1.5亿元。
“领头雁”带跑:打通多元发展渠道
安吉县孝丰镇白杨村海拔366米的山岭上,“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150亩石矿地块,在白杨村党总支书记夏橡栋眼里,却是一番“火星实景”。
一片网红营地在此诞生后,声名大噪,游客纷至沓来。
“小山村也要做出特色,让在外乡贤发挥积极作用,是乡村振兴一次有意义的实践。”返乡以来,夏橡栋积极凝聚乡贤力量,带动村庄大步发展。
利用闲置资产开办春风餐厅,流转农田免费分派给村民进行种植……夏橡栋带领村两委班子,将乡村旅游经营得有声有色。2019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只有30万元的白杨村,2021年达到151万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好的带头人。湖州连续多年实施“浙北雄鹰”计划,聚焦选优配强、全链培养、从严管理、激励保障等环节,发现培育更多“领头雁”带动乡村振兴。
“我们推行‘雄鹰’擂台赛,激励村书记实干争先,挑选出的村书记上台交流经验、打擂比拼,人选注重好中选优,不搞平衡照顾、轮流坐庄,倒逼村书记坐不住、干起来、跑起来。”湖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眼下在湖州,大批从农村飞出去的“雄鹰”,带着实力、眼光与情怀回归,推动基层党组织迭代提升,传授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真经”。
辞去大都市企业高管职位后,鲍鑫返乡担任安吉县孝丰镇夏阳村党支部书记,公司化运作推进露营产业,夏阳村一跃成为“长三角绝美露营地”。
修复环境、保护生态,撒下草籽、植上新绿,鲍鑫希望将夏阳村打造成一个“理想的乡村”,带领村民实现绿色低碳共富。
2021年,该村接待露营一族超过5000余人次,凭借露营新业态村集体收入达213万元,村民年收入同比增长27%。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3万元,是2020年的近7倍。
眼下,奋进中的湖州乡村,正不断引发“两进两回”热潮。
按照“一人一档、一镇一册、全县一库”,该市为916个村书记建立基础档案,实行县级备案管理,在提升村书记职业荣誉感的同时,又为其上了一道“紧箍咒”,从源头防止“带病使用”。
高质量转化:重塑全域共富格局
如果说,村庄抱团发展的1.0版是强村为弱村“输血”,“头雁”带动的2.0版是资本为乡村“造血”,那么村企民共赢的3.0版,则成为湖州农村积厚成势蓄力跃升的生动实践。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生态资源成为撬动一方经济发展、带动百姓增收的杠杆。而绿水青山“变现”的秘笈,早已在湖州人手中。
走进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白墙黛瓦,古木参天,找不到丝毫矿业村的痕迹。
2016年关停矿山后,该村通过深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资源,成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探索“基金+政府+公司+农户”的整村经营路径,导入各类业态形成乡村业态综合体。
“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石泉村党委书记李剑勇说,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后,游客的到来与商家的落户形成良性循环,也为村民带来更多致富渠道。
2021年,石泉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带动50余户村民实现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如今,山水资源以“特”出圈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山区村庄所领悟。推动“两山”高质量转化,也成为湖州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小街傍河,水枕人家,安吉县灵峰街道大竹园村,白墙黛瓦与田园相映成趣。
通过创立“乡旅梦工厂”品牌,该村采用“统分结合、公司化合作”模式,进行民宿、餐饮、会务、演艺等休闲业态开发,凝聚新乡贤、新阶层力量,推动品质化新业态欣欣向荣。
“村里首先把集体的15栋房子作为第一个载体,包装好以后对外招商开启民宿经营事业。一年后,村民也加入‘乡旅梦工厂’,截至目前已有36家民宿开业。”大竹园村党总支书记褚飞明介绍。
作为民宿共富村,该村坚持在护美生态的基础上做强经营,以民宿为产业圆心,全力打造集品质人居、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美丽乡村。
2021年,大竹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160万元,年均吸引游客50多万人,增加就业岗位200多个,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跬步千里,方可行稳致远。眼下,湖州农村蓝图已绘,共富只争朝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