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力量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喜迎二十大】

  宇宙浩瀚,有一道星光被冠以北京理工大学之名。9月24日,“北理工星”命名仪式举行。这颗星的名字,是为了表彰纪念北理工研制了新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并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预研发挥了作用。

  这颗小行星的国际永久编号为9442。前两位数字“94”,代表着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

  一大批来自学校的智慧,已在浩瀚宇宙闪闪发光:交会对接技术为历次“太空之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太空发射任务中使用和验证空间帆球技术;在太空开展空间科学生命实验……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表示,在建校82周年之际,同时也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关键时刻,“北理工星”的命名意义重大。“北理工星”将如一盏“明灯”,指引、督促着他们探索未知宇宙,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北京理工大学将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全身心投入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张军说。

  高等学校已在许多领域,贡献着创新智慧,发挥着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

  今年7月7日,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新冠病毒抗体组合药物——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中国上市。

  从最初的中和抗体筛选到应急批准上市,这款国产新冠病毒特效药只用了不到20个月时间;到上市也仅又过去了7个月。整个药物研发的过程,就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每一步,都没有踏错。

  疫情初期,张林琦就意识到,要真正抑制新冠病毒,靠单个抗体可能不行,提出了“抗体对”的策略。此前,他已经和病毒打了几十年交道。张林琦的思路是筛选出两个抗体药物,让它们成为最佳拍档、协同作战。后来,团队在206个优秀中和抗体中,敲定了安巴韦单抗(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BRII-198)。

  面对疫情快速行动,是高校科技创新力量交出的答卷之一。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指出,过去10年,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

  10年来,高校获得全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7%、国家技术发明奖的72%,连续3年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速铁路、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介绍,北大充分尊重学术自由,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宽容失败,鼓励探索,引导更多的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他举了个例子——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张信荣教授团队,深耕二氧化碳研究和应用领域20多年,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团队帮助国家速滑馆控制冰面温差,提升制冰效能,打造出“冬奥史上最快的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北大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将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转化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驱动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孙庆伟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评价,10年来,高校创新综合实力实现了跃升。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基础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国家战略、国家需求更加紧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动能。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他热切期待下一个10年,高校科技力量能够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