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经略】中国经济改革如何“破藩篱”?

  北京9月27日电 题:中国经济改革如何“破藩篱”?

  记者 李金磊

  “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如是说。

  十年来,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破藩篱、涉险滩,蹄疾步稳,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激发了市场活力,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以披荆斩棘的勇气

  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一场被称为“深度广度前所未有”的全面改革就此在中国掀起。

  然而,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越来越深,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阻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2018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需要闯的难关、需要蹚的险滩标出来”“聚焦体制机制顽疾,敢于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习近平的话掷地有声。

  敢于出招,善于出招。正是靠着披荆斩棘的勇气,中国出台数以千计的改革举措,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曾几何时,可以经常听到企业和群众抱怨,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章,简直就是“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民间投资也面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政府之手伸得太长,限制了市场活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之前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一锤定音,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习近平说。

  认识在不断深化,改革也在持续推进。

  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政府迎来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从2013年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累计取消和下放1098项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如今,109枚被封存后静静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红色公章,就是中国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的生动见证。

  这十年,中国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5亿户,比十年前增加近2倍。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翻了两番。规模庞大的市场主体不仅承载了数亿人就业,也为中国经济巨轮提供了不竭动力。

  以人民至上的理念

  “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这是习近平的明确要求。

  他强调,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这十年,在人民至上的理念指引下,经济体制改革成果频出,财税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取得新进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全面推行“营改增”,大规模减税降费,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7项支出可税前扣除,“提低、扩中、限高”,推动共同富裕,一项项改革,让工资单的数字和生活水平不断向上。

  户籍制度改革提速,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户籍限制的城市越来越多,2014年以来,全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暂住证成为历史,居住证制度实现全覆盖,实现流动人口从义务到权利的待遇转变。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走过千山万水后,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改革也将迎来新气象、新面貌。(完)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