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弱冠到花甲 成都“神笔马良”用画笔“复活”700余种“小精灵”

  成都9月27日电 题:从弱冠到花甲 成都“神笔马良”用画笔“复活”700余种“小精灵”

  作者 祝欢 贺劭清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内,就有一位“最懂”作画的科学工作者。他年轻时入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只从事科学绘图这样一份工匠式的工作,这便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高级实验师李健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健用放大镜观察蛙的特征。 张浪  摄

  长期从事动植物分类学的科学绘图工作的李健从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开始,便承担了绘图工作,这一做便做到了退休。观察动植物特征、准备好纸笔、打底稿、上色……43年来,李健就是这样一坐就是一整天。在科学绘图中,他结合动物标本、文字描述和图片,绘制了上千幅动植物手绘图,绘制出了730多种地球上的“小精灵”。43年间,李健以严谨的科研态度、精湛的绘画技艺绘制的动植物手绘图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7岁时,李健便进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他来说,学习科学绘图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初入行的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懂,通过不断摸索和参考前辈作品,自己的绘图技术也不断提升,渐渐能画出立体感,画出更真实的作品。”李健表示,自己当时通过了半年的学习,终于能独立绘制作品。

李健绘图时使用的笔。 张浪  摄

  从最初比较粗糙的作品到画到比较精细,李健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学习。“这个工作是非常枯燥的,并且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用心、仔细才能完成作品。”李健介绍,要“事无巨细”地完成一幅科学绘图,需要连续伏案10多天的时间,绘制的过程也因为过于精益求精而十分枯燥。他的绘图栩栩如生,他被同事称为“神笔马良”。

  科学绘图多采用水彩,李健对画笔和画纸的选用都很讲究。“我通常都是买0号狼圭毛笔,再经过修剪就可以使用了。”李健表示,自己会选用不会反光并且耐用的特种纸。

李健在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特征。 张浪  摄

  与日常绘图不同,科学绘图没有“创作”,为保证科学性,科学绘图的绘制必须“分毫不差”。“科学绘图是根据标本和文字描述来正确地表现,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不能有夸张的画法。”李健表示,在科学绘图中,不能加入主观色彩,现实的颜色和原始的颜色差距不能太大,一定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表现出来。

  李健坦言,要绘制一幅合格的科学绘图,前期的观察尤为重要。“在下笔之前,要拿解剖针翻看标本,连疣粒的数量、大小和位置都要观察仔细。”李健说,一个看起来相对简单的蛙,也需要画至少一个星期。

  李健在科学绘图最需要的时候入行。“以前有七八个同事从事这个工作,后来大家都因为枯燥、没有发展前途就都相继离开了。”李健表示,后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就只剩下了自己一人从事绘图工作。自2021年,李健退休后,也就后继无人了。

李健绘制的莽山烙铁头蛇。 受访者供图

  李健的坚持也源于他对这项工作的喜爱。在他的作品中,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幅图,是出于兴趣在家绘制的莽山烙铁头蛇。“这个蛇很大,有一两米长,全身的鳞片变化很大,需要一层一层地绘制,共画了四五次,才画出鳞片的立体感。”李健表示,自己花了一个多月才完成莽山烙铁头蛇的绘制。

  43年来,李健所参与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进化与保护》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参与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李健参与绘制的“《云南植物志》的编研”获得了云南省2010年度自然科学特等奖。此外李健参与的各类专著、专业类杂志也获得了不少奖项。

  虽然李健现在已经退休了,但他至今也没放下画笔,得闲时,他也会在家绘制生物科学绘图。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内最后一名掌握科学绘图技术的匠人,在李健看来,不管时代更迭还是技术革新,科学绘图的重要性从未减弱。他也希望未来能找到接班人,让科学绘图这门手艺流传下去。

  “虽然科学绘图很枯燥,现在暂时没有人来画。”李健希望未来能找到接班人,让科学绘图这个行业传承下去。“如果后面有人来学,我也很乐意教。”李健表示。(完)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