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最大功能,就是识别妖怪,但是在车迟国,他却看不清三位国师的真面目。
那三位国师一个是虎、一个是鹿、一个是羊,他们是畜类出身,应该说,孙悟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是什么好鸟,然而,他初次看那城池时便觉得“祥光隐隐,不见甚么凶气纷纷”,还暗自沉吟道:“好去处!”
这是为何呢?
原来,这三个国师虽然出身畜类,但修行的却是正经道法,那求雨的公文也确实能按程序报送玉帝案前,玉帝每每都是有求必应。可以说,三位国师是道派低级别的小仙,绝不是什么无组织无纪律的妖邪。这一点,猴子早就看得清楚,他这一句,算是肯定了国师们多年来的工作。
三位国师最大的问题是“灭僧敬道”,可以说是教派竞争的急先锋,但这并不是他们丧命的真正原因。因为对于佛道相争,孙悟空并不积极。他在城外打探消息,遇到了罚做苦力的一群和尚。这些和尚陈述了苦难遭遇,但猴子并不气恼,而是说:“原来这般,你们都走了便罢。”众僧哀告走不脱后,悟空也无所谓,道:“既然如此,你们死了便罢。”那些和尚不是不想死,而是死不了。“六丁六甲、护教伽蓝,但至夜间就来保护,但要死的,不教他死。”不仅如此,太白金星也给和尚托梦,等到东土圣僧取经路过,他手下大弟子孙悟空将会显现神通,救苦救难。孙悟空听了这些话心中大喜,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陡增,才决心帮他们一把。
说的是帮和尚一把,可没说一定要除去三位国师。一则国师的本领太差,无非呼风唤雨、点石成金这些小把戏,至于高台坐禅、隔板猜物、砍头复生什么的,更像是街头打把势卖艺人的手段,猴子权当是玩耍,实在不值得打上一棒。二则国师们不是妖邪,他们在车迟国里抗旱救灾,也算得上匡扶社稷,保国安民,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有功劳更有苦劳,如果就此报销实在可惜。况且,猴子也知道自己肯定会拍屁股走人,留下来车迟国的万千百姓该由谁来护持?到那时不被骂死才怪呢。
死罪虽无但活罪难饶,悟空就要想法子给这几位道教的鹰派分子一点儿教训,好让他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派不可独尊,做事切莫太绝。基于这种考虑,才有了兄弟几人夜闹三清观,哄骗国师喝下腌臜“圣水”一节。否则,趁着夜色一顿乱棒直接打死不更加清爽?何必还要后面斗法那么复杂?!
僧道斗法大概不在悟空计划范围之内,那是车迟国王提出的要求,只因几位国师不依不饶,定要惩办唐僧等人。国王虽糊涂,但二十几年的君王也不是白做的,多少撺了点儿政治智慧。他一方面拗不过国师,另一方面又不愿得罪中华大唐。两难之间,便抛出一个斗法求雨的概念,结果会有两种:一是猴子不答应,那便是甘拜下风,国师脸面得到回护,到那时再恳求他们放唐僧西去也并非难事。二是猴子答应,那可就是自甘自愿,胜败后果个人承担,与他这国王可没有半点干系。
斗法就是竞赛游戏,即便做不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至少能做到善始善终、适可而止吧。可国师们恰恰就忘记了这一基本规则。从求雨到坐禅再到猜物,他们一路没羞没臊的输下去,也一路没皮没脸的狡辩着。单单没羞没臊也就罢了,到最后他们已经恼羞成怒,要与猴子比试砍头剜腹、下滚油锅洗澡。这已经不是在斗法了,而是在斗气,更是在搏命。游戏一旦超出了游戏的范畴,就不再受规则的限制。面对执迷不悟、屡教不改、咎由自取的国师,猴子不得不痛下杀手。既然开了杀戒,猴子就必须认定国师们是妖邪。这,是正义的需要。
虎力、鹿力、羊力本不该死,他们虽然是教派极端分子,但猴子并不是。斗法结束后,猴子对那国王有一番教诲,说的很好,“今日灭了妖邪,方知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释道儒三家并尊,才是猴子的哲学倾向。他最后杀死国师,实在是被逼无奈、迫不得已。这才是应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